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劳模,企业的品牌代表》
“劳模”象征着一种荣誉,代表了一种品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最早的劳模就是“注重强调实干加苦干”的品牌。
2020年春节前夕,年近94岁高龄的唐嗣孝,还是能回忆起自己初到包钢参加焦化厂建设的情景。1957年,已在鞍钢奋战7年有余的唐嗣孝转战塞外鹿城,投入包钢的建设中。不会骑自行车的唐嗣孝每天要穿过一片空旷的沙滩地,步行十几里,才能走到焦化厂工地。怒吼的朔风、荒凉的漠野、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工作,把唐嗣孝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果敢。
据老人叙述,遥想当年,焦化人的配煤思路被外国专家制定的炼焦技术理论紧紧地束缚着。这种理论认为,只有多配焦煤才能保证焦炭的质量,而且焦煤、气煤、肥煤和瘦煤都要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不能更改。由于内蒙古的煤种多是气煤和肥煤,质量不好,因此,包钢的焦炉投产后,炼焦用煤大部分从外省运进,所用内蒙古煤只占到10%,时为焦化厂副总工程师的唐嗣孝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从1963年到1965年,唐嗣孝和技术人员16次深入内蒙古、宁夏地区的9个煤矿进行煤炭资源调查,在充分了解各矿煤质的基础上,对15个单种煤和30个配煤比进行了300余次试验。
随着实验的成功,内蒙古煤的配比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51.1%,最高达到了70%。配煤的运输距离从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到700公里,每吨配煤成本降低了2.25元,并提高了焦炭的强度、降低了灰分、增加了化工产品。当年,焦化厂扭亏为盈,产量、质量和利润都达到了全国炼焦行业的一流水平。
从1957年到1983年的26个年头里,唐嗣孝用她的全部心血灌溉着焦炉。每天到生产岗位转一转、到焦炉看一看,成了唐嗣孝的必修课,有的些主要岗位一天甚至去几次。人们没有忘记,在一个寒冷的冬日,1号焦炉烘炉时,电厂突然停电,蒸汽不足,严重威胁着焦炉的安全。唐嗣孝日夜守护在焦炉旁,和职工们一起采取各种措施加以维护。当时生产条件不具备,烘炉期被迫一延再延,整整烘了16个月,这在烘炉史上是空前的,而烘炉质量仍然良好。
人们没有忘记,唐山大地震那天,包头大雨倾盆,工人们以为她可能不来了。没想到话音刚落,唐嗣孝已披着水淋淋的雨衣来到了焦炉旁……。
在提倡“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苦干加巧干”式的劳模层出不穷,侯占弟就是其中一个。
那还是在一次慰问时,走进了已故劳模侯占弟的家。简朴整洁的家,就像走进了某个单位的荣誉室。面积不大的客厅,专门放着一个立柜,里面摆满了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墙上挂着一幅近3米左右的他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合影。“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党和国家给予了无比的信任和荣耀。如今老侯已经不在了,可每年各级领导还惦记着他,他如果有知应该很知足。”侯占弟的遗孀握着慰问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侯占弟是焦化厂回收车间一名电气焊工,是从部队转业到包钢的普通职工。从军营走出的他,以独特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地球转一圈,我上两个班。全年出勤满五百,为国家节约3万元。1993年以前还是单休日,他主动取消了星期天和节假日,每天提前1小时进厂,推后4小时下班,不分冬夏,风雨无阻。有时为了赶任务,就吃住在厂里。
积跬步以致千里,汇小流终成江河。侯占弟几十年如一日,早来晚归,义务献工4651个,利用业余时间修复报废阀门5232个,回收废钢料、铜料6000余公斤、螺丝1000余公斤、石棉填料400多公斤,为国家节约82.57万元,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1977年起,他连续多次被评为包钢、包头市、自治区、冶金部劳动模范,198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全国节约能手”称号,1989年、200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飞溅的一瞬,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漫的长途。在这条人生路上,侯占弟用他满是老茧的双手,饱蘸着辛勤的汗水刻下了一道道金色的年轮,写就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企业的炽热情怀。
卢培山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大学生,刚分配到焦化厂后,他是二炼焦车间铁件组学徒工,虽然班组他的学历最高,但他从没有以一个大学生而自居,每天跟着师傅在焦炉上爬高上低,认真测量焦炉上弹簧、横铁、拉条等变化数据,从来没叫一声苦、喊一句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农村娃,干这点活不算什么。师傅!让我来吧”。
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2002年,他被抽调至技改办负责6号大容积焦炉的建设、烘炉和开工。这一干就是5个年头,继而又负责了7、8号焦炉和三套干熄焦装置的技术工作。在包钢干熄焦项目的建设中,他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结合包钢选用设备的实际,带领技术人员组织编写了干熄焦联动试车、烘炉、投红焦及汽轮机调试等技术方案,编订了操作规程、技术规程、安全规程以及紧急预案。在投产后的近两个月时间,他吃住在厂里,夜以继日地带领职工组织调试,使该系统仅用45天实现了汽轮机并网试发电,三个月实现了稳定的焦电联产,创下了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卢培山还多次带队赴宁波钢铁、江西新余钢铁、重庆钢铁等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工作和技术培训,为同行业解决干熄焦系统的技术难题,使包钢的干熄焦技术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技术输入到输出的巨大转变。
在20余年的时间里,从基层学徒工到包钢劳模,再到副总经理,卢培山没怎么变,言谈一如往日的朴实,“咱还是个干活的”。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用心劳动,社会就会承认你的价值。
透视近年来包钢和煤焦化工分公司的劳模,不再是苦干加实干,新一代劳模既有顽强拼搏精神,又具有学习创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从体力型工人向知识型工人的转变,高知识、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比例逐年提高。
劳模品牌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了解掌握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劳模的积极性,引导和鼓舞广大职工在推进企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中切实承担起工人阶级主力军的重任。一名劳模的背后是岁月的积痕。1994年,邢岗技校毕业分配到焦化厂参加工作,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考取包钢职大、北科大本科。
2016年盛夏,稀土钢炼焦部4套制冷机组中有两套停机,而环境温度已逼近30摄氏度,制冷机停机,荒煤气就不能降温,直接导致化产品收率降低,焦化厂每天损失10万元。只有恢复制冷机顺利开机、正常运行,才能扑灭焦化厂的燃眉之火。随后,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因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经济纠纷,树起了坚固的技术壁垒,厂家研发的芯片程序不允许第三方进入。邢岗急了,一天天耽误下去意味着企业效益被一点点蚕食。
“厂家不来人,我上!”邢岗跟家人交代几句,挑选了几名技术突击队员冲向了一片未知。7天,邢岗团队对设备12处进行改造,使用DCS控制技术,自主编辑程序,整体破解和改造系统。7天后,厂家设立的技术壁垒轰然倒塌,焦化厂自此不用再看他人脸色。
让劳模品牌变成闪烁“恒星”就必须有新高度和先进性做支撑。要明确劳模品牌的发展通道,进一步调动一线职工学技术、争当劳模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昙花一现”;同时还要注重把劳模品牌作用向发挥劳模团队作用转变,发挥好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不断提升劳模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原动力和创新力。在扎实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进一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不断放大“劳模品牌效应”,用正能量带动影响职工,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包钢“四降两提”工程和高质量发展中,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美丽包钢新局面的生动实践。
作者: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