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有个因种蒜闻名的村子——大营子村,这里家家户户打起增收“蒜”盘。
走进大营子村村民郑俊芳的家,她正在庭院里忙于装箱打包大蒜,准备出售。
郑俊芳种植紫皮蒜已有20个年头,说起庭院经济,郑俊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别小看我这几亩地,种植蒜薹,还有这刚起收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来能收入4万元。”
“合作社在紫皮蒜包装上也下足功夫,将收获的大蒜悬挂晾干,须、茎修剪整齐,装入印刷精美的包装箱。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实现了农产品提档升级和价格倍增。”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军介绍。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大营子村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把发展壮大紫皮蒜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积极申请上级项目资金50万元,按照脱贫户、监测户每亩3000元和普通户每亩2400元的标准实施庭院经济奖补,用于紫皮蒜种植庭院经济项目,带动大营子村114户种植户实现增收。
如今,品牌成为突泉县农畜产品走南闯北、进入市场的“护身符”和“通行证”,也让这里的农畜产品身价倍增。近年来,突泉县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让众多特色农畜产品实现了向品牌化、包装化、市场化转型,将农牧业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与发展优势。
“我们地里的谷子熟了根本不愁卖,公司上门来收,价位还挺不错,省下了去卖谷子的路费和人工。”突泉县水泉镇光辉村民由甲奎提到的公司,就是突泉县太和米业有限公司。
太和村小米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2007年成立的突泉县太和米业有限公司是突泉县最大的小米精加工企业,2008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目前在北京、长春、哈尔滨、乌兰浩特等地设有代销处。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行市场价收购。每到收获季,公司统一收购农户种植的小米,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提升了小米的知名度。
该企业年可加工成品700多吨,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企业实现利润150万元,可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有机作物1700亩以上,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目前,突泉县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4家,35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如“突泉绿豆”“突泉小米”“突泉芦花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太和小米”地理标识产品、“溪柳”紫皮蒜商标。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来源:农民日报、突泉微讯